現代主義守護者:貝聿銘

羅浮宮廣場上的那座金字塔,是法國巴黎最璀璨的鑽石。貝聿銘(I. M. Pei)在全球的建築篇章中,留下了無數的曠世巨作,都像那座金字塔般,在世界各地耀眼奪目。「讓光線做設計」世界最偉大建築師之一、普立茲克獎華裔美籍得主貝聿銘一句話簡單俐落,道盡建築藝術的真理,如今都成了現代時尚建築的典範,例如巴黎的那座金字塔、美國甘迺迪總統書館、香港中銀大厦,又或者是他在台灣留下的路思義教堂、或是陽明山畔的頂端豪邸「天境360」。

貝聿銘夫婦在巴黎盧浮宮,2009-2010年。照片:FrédéricREGLAIN / DIVERGENCE

金融世家背景的貝聿銘,祖父貝哉安亦是清末的金融大亨,是上海銀行的創辦人之一,父親貝祖貽更曾任曾任中華民國央行總裁。貝聿銘十八歲赴美留學,展開一條不同於父輩的道路,一條屬於他的「傳奇建築人生」。

 

貝聿銘出生於廣州,十八歲前往美國留學,曾取得麻省理工建築學士學位、哈佛建築碩士學位。一九六四年,他獲得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遺孀賈桂琳(Jackie Kennedy)欽點,擔下波士頓的甘迺迪紀念圖書館建築設計重責;一九八三年,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更是獨排眾議,挺貝聿銘成為羅浮宮增建建築設計師,也才有了後來的曠世之作。

 

被譽為「現代主義守護者」的貝聿銘,作品用材善用玻璃、鋼材、混泥土與石材混搭,透過光的投射下,作品因為輕重材質間的交織而凸現空間的層次分明感。他偏愛以幾何圖形做外觀設計,讓建築體稜角分明且線條俐落,凸顯現代主義風格。

羅浮宮金字塔,1989年。攝影:©Muséedu Louvre,Dist。RMN大皇宮/ Olivier Ouadah

貝聿銘從小在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度過,中式的人造庭園與禪意大宅相依,讓他體悟「人與自然共存」的意義,讓他創造的每棟建築能在保有獨特風格時,也能與周圍環境融合,甚至為時代賦予新的意義,例如羅浮宮的金字塔。

 

上個世紀的八〇年代,歷經八百年歷史的羅浮宮已垂垂老矣,狹窄的博物館入口和陰暗的光線空間,讓人質疑其做為現代美術館的資格。密特朗啟動了「大羅浮宮計畫」,並親自找上貝聿銘,儘管當時貝聿銘的設計被九十%的法國人批評撻伐,密特朗一人力挺,也成就了這舉世非凡的建築。

 

這座屹立在羅浮宮拿破崙廣場上的二十一公尺高金字塔,由六〇三塊菱形玻璃和七十塊三角形玻璃交織而成,光線穿透玻璃帷幕,透射的光彩讓建築體如鑽石般璀璨閃耀;時間推移改變光線角度,折射下的金字塔樣貌和風采,也在時間推移下不斷更迭,如那樂譜般的音符節奏般跳動,像是被賦予了生命。

羅浮宮金字塔的增建,解決了原本擁擠的入口問題,也將光線引入原本昏暗的地下展覽廳,解決了空間設計問題。玻璃金字塔的造型,更有承接古典和現代的意涵,象徵羅浮宮承先啟後的象徵意義。

 

貝聿銘的經典創作遍佈全球,例如香港中銀大厦、蘇州博物館、日本美秀美術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及台灣的路思義教堂等。以「香港中銀大厦」為例,以竹子為靈感設計成稜柱狀的造型、象徵「節節高升」的中國文字意涵,大面積的玻璃帷幕和三角造型呈現現代設計感,是香港最顯著的地標,也被好萊塢電影《黑暗騎士:黎明昇起》選做拍攝場景,令人印象深刻。

位於陽明山畔的「天境360」是貝聿銘留給台灣的亞洲瑰寶,橢圓造型成為最美地標。

點點星空,從「天境360」諾大窗台俯視大台北壯闊夜景。

貝聿銘的經典之作多以公共建築為主,難以私人收藏擁有,但台灣卻有那麼一棟由貝聿銘親自操刀的高端居住豪邸,能讓藏家私人擁有。背倚陽明山睥睨台北盆地的「天境360」,不但能遠眺壯闊的淡水河出口海景,亦能環視台北盆地美景,實踐貝聿銘「人與自然共存」理念,靜謐夜晚更能享受迷人星空。

 

「天境360」的巨型玻璃帷幕像是貝聿銘建築必備的建材,採用與羅浮宮金字塔同款品牌,輔以獨特的三百六十度橢圓造型,材質在不同角度、時間的陽光照耀下,反射出不同的現代時尚樣貌,成為北台灣最美的水晶地標,像是與遠在巴黎的羅浮宮金字塔致敬。

大師的藝術風範,從生活體現。窺視佳士得國際資產近來正在銷售的貝聿銘紐約哈頓故居,外部是維多莉亞時代的紅白磚瓦風格,內部則是貝聿銘親手監工翻修的時尚裝潢,白色的簡約牆面、螺旋梯的大膽造型、透亮潔白的窗面映照庭院綠意、採光天窗讓光線自然灑落光線。大師的故居,就如同他的每個曠世鉅作般,有著時代對話的意義般。

 

貝聿銘位於紐約曼哈頓的故居,簡潔的時尚白與窗外園景呼應,體現大師「人與自然共存」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