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De-Sinicization

淺論供應鏈去中國化對台灣工業不動產市場影響

文 / 張晉家 Wilson

國立成功大學 航空太空工程研究研所
國立中興大學 應用數學系

December 01, 2022

美國亟欲排除中國製造、中國要在逐漸成形的包圍態勢中尋找出路,在這兩大因素之下,台灣企業也被迫跟著做出反應,一邊遷移產能以符合美國訂單的要求,同時又要保留中國這龐大的市場及有利的生產條件,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將眼光拉回台灣,重新規劃台灣在這場供應鏈重組的戰略地位並加大布局台灣的投資規模,使得台灣的工業不動產在這幾年成為熱門的搶手資產。

過去五年來,從美中貿易戰到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爆發乃至於美國《2022 年晶片和科技法案》(CHIPS andScience Act 2022)生效,供應鏈全球化的道路佈滿荊棘,貿易自由化顯然已成空中樓閣。

事實上,台灣過去三年的經貿表現不俗,從投資、出口、半導體三大領域的數據更可清楚得知此一事實。投資台灣三大方案達新台幣 1.8 兆元,而電子資訊業占總投資金六成;出口數據則是連續 24 個月正成長,其中電子零組件出口更是呈現連續 38 個月的擴張;半導體領域產值成績則是占台灣 GDP 比重已近 20%,台灣做為科技島的實力自不待言。(表一)

然而,自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之始,各國產業布局都起了漣漪效應,最直接的就是短供應鏈思維取代過去的長供應鏈模式,而這種供應鏈破碎化的結果,勢必使得各產業的採購與銷售效率變差;尤其是當以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發起包圍中國的戰略行動後,過去原料供應、製造於世界範圍層層分工的的思維逐漸轉變為就近供應、在地生產的“去中國化”模式;台灣作為出口貿易導向的科技島、不論是傳統產業抑或是科技產業都與世界局勢脫不了關係,而目前局勢的變化會對台灣的工業不動產帶來何種影響,本文將以住邦佳士得長年來對企業主服務的觀點切入,淺論供應鏈去中國化對台灣工業不動產市場影響。

美中勢力的變化

供應鏈重組是美中貿易戰後最被關切的產業趨勢,隨著全球局勢而有不同的變化。新冠疫情初期,中國因防疫封控效果相對其他國家穩定,許多生產基地由東協國家轉回大陸生產;2022 年,omicron 病毒來襲,華東封控又讓東協生產基地發揮功能。中國商務部宣稱,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工業分類的全工業體系國家,包括 41 個工業大類、207 個中類、666 個小類,這個說法或許有待商榷,但不能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大陸供應鏈一旦遇到外在形勢影響,的確有能力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自主恢復運作。另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CEP) 這個涵蓋全球 22 億人口、30%GDP 的經濟架構以及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更是保證了中國在世界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表二)

與此同時,美國也覺察到紅色供應鏈對美國戰略布局的影響,聯合其盟國發動圍堵中國科技業、製造業的行動,從最早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TPP)、發動美中貿易戰築起關稅壁壘到組織 CHIP4、簽署晶片和科技法案,無一不希望降低美國對“中國製造”的依賴程度,同時欲切斷中國供應鏈,削弱其發展實力。美國雖然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TPP)”,但在重返印太的戰略指導之下,仍一定程度的影響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CPTPP)”,這個協定雖然規模小於 RCEP,但其成員國 GDP 總額仍占世界 13%,且中國也已遞件申請加入,其影響程度仍不容小覷。

美國的擔憂不是沒有根據,根據統計,美國的電子產品的確受到外來供應鏈斷鍊可能造成的影響巨大,其他如日、韓也有著相同的隱憂,台灣則是因為絕大部分為中間商品,影響較不顯著。

然而中國也並非高枕無憂,中國的半導體與電子業供應鏈高度依賴台灣、日本與韓國輸入,一旦美國的圍堵態勢成形,中國的電子製造業會產生巨大的斷貨危機。(表三~
表五)

同時,中國的內需市場也在萎縮,內、外雙重危機下使得中國不得不另闢蹊徑,確保其經濟成長動能的維持。美中角力連帶影響了供應鏈的移動,其中東南亞國家的變化尤其顯著,其趨勢可由下列幾個圖表顯示:見表六~表十。

美國亟欲排除中國製造、中國要在逐漸成形的包圍態勢中尋找出路,在這兩大因素之下,台灣企業也被迫跟著做出反應,一邊遷移產能以符合美國訂單的要求,同時又要保留中國這龐大的市場及有利的生產條件,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將眼光拉回台灣,重新規劃台灣在這場供應鏈重組的戰略地位並加大布局台灣的投資規,使得台灣的工業不動產在這幾年成為熱門的搶手資產。

台灣工業不動產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