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歷史文化:
是他鄉也是故鄉
923年,為了接待日本皇太子裕仁的台灣行,佔地2,409坪土地的草山御貴賓館開始興建。當皇太子遊覽草山,便在應山勢而造的貴賓館休憩,被民間稱為太子亭,山莊本體佔了51坪,兩個多月竣工。花費約28,814元(根據王慧瑜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日治時代台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 參考月收入80元判任官家庭生活費推估以及當時年物價漲幅1.68%推估,1920年代中基層文官的四口之家家庭月支出約65.85元)。從此貴賓館成為了皇族在北部的居所,開啟了陽明山作為達官貴人聚居權力空間的篇章。而當時草山地區溫泉旅館的經營者也多是和殖民政府關係緊密,例如德永萬七,是經營殖民地海度運輸業的霸主,也是多喜之湯旅館的老闆。
日本在台灣時期,還開始著手櫻花在陽明山的種植,為的是將陽明山建構成日本內地風景區的延伸,使台灣的高海拔區域呈現櫻海意象。日政府從竹子湖的緋寒櫻、吉野櫻,前山公園的吉野櫻、大島櫻與八重櫻開始種植,到了今天,上陽明山賞櫻已經成為開春盛事,日風別墅與富士櫻的夢幻組合更讓平菁街42巷有櫻花巷的美稱。事實上,歷史長河中的名字,都將他們的思鄉情懷投射在草山。就像是日政權的櫻花,蔣也大量栽植梅花,在他的日記中寫陽明山上的賞梅記:「與妻遊覽揚明光元,欣賞梅花,清香無比,不能聞見此古色古香者已六年矣,頓起古鄉之念,又觸舊年度歲之鋒味矣。」
有趣的是,蔣介石來台之後,第一個住所也是為了其抗戰時敵國日本興建的草山御貴賓館。蔣時期將陽明山塑造成一個權力中心,蔣介石“天字第一號”的身分證字號「Y10000001」的 Y,便取自於陽明山管理局(YANG MING SHANG)。地景建築反映出文化,以及地理像是雙龍抱珠的蔣辦公室,升官晉級必先至此受訓的威權象徵陽明山莊,蔣的行宮陽明山屋(中興賓館),都顯示了蔣對陽明山的偏愛。蔣介石更將陽明山屋稱為森林新築,由台灣第一位女建築師修澤蘭設計,蔣夫婦皆親自參與設計過程。落成後更是在每年都到此避暑。
除了權力的巔峰造極者,地靈人傑的陽明山也是文人雅士匯集之地。林語堂先生,不但是一位貫通中西的文學家,更是語言學家、哲學家、旅遊家以及發明家。林先生自稱幽默大師,由於幽默(Humor)一詞是由他翻譯而來。林先生七十一歲時,由於思鄉之情離美返台定居。他親自設計住居,以三合院作為架構,一進中庭,藍色琉璃瓦;融入西班牙傳統建築語言,西式拱廊、白牆圓窗。在平面上以及立面上都呈現了林語堂先生中西貫用的思想與生活態度。林先生落筆形容在此的生活不時以“不亦快哉”作為總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黃昏時候,工作完,飯罷,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陽台上獨自乘涼,口銜菸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朧裡,下面天母燈光閃爍,若無所思。不亦快哉!」好一個令人嚮往的快意人生!林照堂築歐風居所在似福建山景的陽明山,而在這裡可以聽見故里的閩南話。
陽明山上的主人與建築風格,其實就是反映台灣的時代更迭。不只是日式、中式,在這裡,你還可以找到把美軍留下的西式社區。西方文明在陽明山留下的影響主要落在山仔后。由於溫泉硫磺溪流經山谷易於長時間形成彩虹,山仔后被美軍眷屬稱為「Rainbow Valley」,2017年的11月30號更觀測到一道持續9小時的彩虹,打破英國約克郡韋瑟比在1994年3月14日創下的6小時紀錄。美軍宿舍群就在這裡,原占地四萬兩千坪,有150棟美式建築。是美軍駐台時期進駐住戶官階最高也最完整的美軍宿舍群。這些美式鄉村風格別墅有著台式的紅磚,每一棟至少有80坪的建地,擁有廣大草地,房舍更保持10-15米的間距。而仍保留的房舍近年也在老房子文化運動中修復再生,像是台灣黑膠之父葉進泰買下美軍俱樂部而重新整理成音樂為主題的文創空間,中環集團董事長翁明顯也取得12棟美軍宿舍經營權權,在此進軍文創及餐飲業,還預計林洋港住過的老房子打造成紅酒博物館。山仔后的教育資源也十分豐富,台北歐洲學校中學部就坐落於此,可以說是陽明山頭受西方影響最明顯的地區了。